我院6个品种和5项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4月28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2024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名单,我院选育的泰优390(水稻)、铁柱2号(冬瓜)、陇薯7号(马铃薯)、仙进奉(荔枝)、粤椹大10(桑树)、岭南黄鸡I号配套系(畜禽)6个品种和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冬瓜减量施肥及“三护”栽培关键技术、家蚕微粒子病全程防控技术、华南三熟区酸化耕地土壤改良与培肥技术、南方镉铅污染农田生物炭基改良技术等5项技术上榜,涵盖了水稻、水果、蔬菜、蚕桑、畜牧、兽医、资源环境等领域,入选数量持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农业农村部指出,推介发布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旨在发挥科技对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支撑作用,加快高产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满足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需要。
作为全省农业科研主力军,近年来,我院紧紧围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工作部署,进一步深化院地企合作,充分发挥我院在优质新品种选育、技术集成示范等方面优势,近两年,共有20个(项)品种和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连续9年入选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占60%左右,主推技术占70%左右,入选数量持续领跑全省。在省农业农村厅、省科学技术厅等的指导和支持下,我院以在全省建设的地方分院、专家工作站、产业研究院、试验示范基地等院地合作平台为着力点,充分利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技推广服务驿站等,推动科技人员主动下沉服务,开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示范展示和指导培训,引导带动广大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进村入户到田,不断提高技术入户率到位率,促进了大批优质科技成果走出“深闺”。
2024年农业主导品种介绍
“泰优390”水稻
该品种是由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选育、湖南金稻开发应用的三系杂交稻品种,优良食味品种达到国标优质3级,2013年首次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2021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连续多年为全国推广面积前十大品种之一,2019—2023年“泰优390”成为全国年推广面积最大的三系杂交晚稻。
“铁柱2号”冬瓜
该品种由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育成,“铁柱2号”是我国当前推广面积最大的黑皮冬瓜品种,致力解决冬瓜产业中的关键问题:一是果肉致密(致密度比对照品种高10%以上),解决了冬瓜因长途运输而破损率居高不下的问题;二是种子为双边籽,解决了黑皮冬瓜种子休眠期长、发芽率低的问题;三是果实中腔小,能显著降低运输成本(同等体积的车辆可以装载运输更多的产品)。截至2023年底,“铁柱2号”累计推广面积200万亩以上,占广东省同期黑皮冬瓜40%以上的种植面积。
“陇薯7号”马铃薯
该品种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选育,篮球博彩作物研究所引进,经过多年的筛选和鉴定,2017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生长势强,平均株高60厘米,茎叶深绿;中晚熟。块茎椭圆形,黄皮黄肉,薯皮光滑,芽眼浅。薯块整齐度中等,商品薯率高;品质优,干物质含量高,可用做薯条加工。一般产量2500公斤/亩左右,高产可达5000公斤/亩以上。田间高抗晚疫病,对病毒病有较强的田间抗性。
“仙进奉”荔枝
该品种由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增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增城新塘农业办公室从自然变异实生单株选育出来的晚熟优质新品种。该品种果色鲜艳,果实皮厚,裂果率低,非常耐贮藏,保鲜期长,味甜、早结、丰产、稳产,亩产可达1000公斤,近年来平均销售价格比糯米糍高3倍以上,种植效益高,成为高端荔枝主打品种,深受荔农和消费者喜爱,近十年全国种植面积超10万亩,连续两年作为唯一荔枝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
“粤椹大10”桑树
该品种由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育成,该品种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品审的果桑品种,也是目前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果桑品种。该品种成熟果紫黑色,圆筒形,果长径平均4.3cm,横径平均1.7cm。平均单果重5.4g,每米条平均产果量526.2g。在广东省桑果盛熟期3月中旬至4月上旬。鲜果无籽,口感蜜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7%-13.2%,花青素含量0.95-1.23g/100g。盛果期年产果量1500kg/亩以上,同时产叶量2000kg/亩以上。果叶两用,适宜鲜食和果汁加工。
岭南黄鸡I号配套系
该品种由省农科院动物科学研究所历时7年培育的突破性新品种,并于2003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连续多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也是全国黄鸡唯一入选的主导品种。该品种能持续多年成为农业农村部、广东省主导品种,主要是解决了家禽产业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一是父母代节粮,饲养成本可以节省20-25%:率先引进优异国外矮小鸡(dw基因)资源开展系列研究与创新利用;二是成功解决了由于矮小基因的引入导致的后代体重均匀度差的问题,推动了黄羽肉鸡行业矮小鸡大规模应用,使dw基因用于配套系培育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三是解决父母代母本雌雄鉴别的应激问题,且利用快慢羽自别雌雄的准确率高达98-99%,减少了手工翻肛鉴别带来的应激,提高效率,节省人员费用;四是适应市场变化持续选育,与时俱进,利用“黑腹”早期选择、高均匀度选留、肤色一致性等5项产品一致性技术选育,突破产业向冰鲜转型的瓶颈,提升产品价值和市场占有率;五是品种抗病力强,率先解决白血病的问题,突破了禽白血病净化技术的国际壁垒,被行业广泛认可。2023年全国推广量超过3900万羽,成为黄鸡产业的佼佼者。岭南黄鸡系列配套系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经济效益良好,年推广父母代600万套,在全国的黄羽肉鸡市场占有率超15%,每年对社会贡献产值达175亿元。
2024年农业主推技术介绍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
该技术由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发,是针对我国南方水稻生产中化肥农药过量施用、环境污染严重、病虫害和倒伏等突出问题而研发的以控肥、控苗、控病虫(简称“三控”)为主要内容的高效安全施肥及配套技术体系。该技术高产稳产、节本增收,成功解决了“病虫多”和“易倒伏”这两个最头痛的问题,连续4年(2021-2024)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连续15年(2010-2024)入选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连续被评为广东最受欢迎的农业主推技术,在广东、广西、江西、海南、浙江等省(自治区)应用,被大规模用于粮食高产创建、超级稻“双增一百”等重大行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作出重大贡献。
冬瓜减量施肥及“三护”栽培关键技术
该技术由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研发,是针对我国南方冬瓜苗期遭遇低温,生长发育过程中黄叶、黑心等生理性病害频发、产量品质不稳等产业问题,研发的以“三护”推动化肥减量为核心,通过嫁接壮苗、氮肥减量、钙镁增效形成早期护根、中期护叶、后期护果的“三护”栽培技术,确保冬瓜减肥增效。该技术一是选用抗病、高亲和力的冬瓜砧木品种,通过嫁接育苗和化学调控“护根”,明显增强冬瓜幼苗的抗性,保证植株健壮生长;二是通过氮肥减施技术,化肥减施20%,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4%;三是镁肥调控技术,含镁基肥“护根”、及时追肥“护叶”、提升果实丙醇二酸含量“护果”,从而提高产量和果实商品性;四是注重钙肥、硼肥的补充,显著提升了冬瓜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性状;五是集成用深沟高垄、摘除雌雄花等农艺措施形成综合的栽培技术,通过“护根、护叶、护果”三护步骤实现“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益”三高效果。该技术连续4年入选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应用该技术可提高冬瓜产量12%以上,降低化肥用量13%-40%,减少农药用量30%-50%,平均每亩节本增收近1000元。
家蚕微粒子病全程防控技术
该技术由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发,针对家蚕微粒子病无药可治、蚕种生产新常态下防控形势严峻、防治技术缺乏等问题,系统研发了微粒子病治疗药物和系列消毒剂、微粒子病交叉感染防控技术、蚕种高温处理技术、蚕沙消毒堆肥一体化技术等,形成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程覆盖、立体防控体系。当前,在广东省内蚕区该成果覆盖率已达到100%。自2010年起,该技术成果又推广应用到山东广通蚕种有限公司、广西兴业县华盛蚕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河池市蚕种场、云南姚安天硕蚕种有限公司等20多个省市蚕区的主要蚕种生产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减少了因微粒子病淘汰蚕种的巨大损失,并保障了蚕种供应,稳定了蚕桑生产,为蚕区脱贫攻坚提质增效和乡村振兴做出重要贡献,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华南三熟区酸化耕地土壤改良与培肥技术
该技术由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发,针对华南地区酸化耕地土壤改良后易返酸难以根治的问题,研发集成了降活性酸、阻潜性酸以及控酸化因子产生为核心的综合治理技术。该技术涵盖基于新型碱性改良剂中和活性酸,快速将酸性土壤pH提升至适宜作物生长范围之内的“降酸”过程;结合有机物料减缓潜性酸释放,稳定土壤pH值的“阻酸”过程;平衡施肥减轻酸化危害因子产生的“控酸”过程。该技术模式被纳入广东省酸化耕地治理省级和县级实施方案,有效支撑了全省酸化耕地的治理工作,近两年仅在台山市和南雄市的落地面积就达到30多万亩,粮食增产10%以上。依托该技术在台山市都斛镇打造的酸化耕地治理样板田分别承担了“2022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暨酸化耕地治理培训会”以及“2023年全国酸化耕地治理现场观摩会”,促进了技术的应用推广。
南方镉铅污染农田生物炭基改良技术
该技术由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联合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省农业环境与耕地质量保护中心共同研发和推广。主要针对我国南方农田土壤Cd/Pb污染伴随酸化、有机质含量低、养分不平衡等诸多障碍问题,本技术以标本兼治为指导思想,选择生物炭为基础材料,创建了独具特色的降污(重金属)耦合降酸-有机质提升-矿质养分平衡供给的重金属污染农田生物炭基改良技术,包括降酸协同、有机质强化、矿质养分辅助Cd/Pb钝化3项分技术。可使土壤pH提高0.2-1.4个单位,作物增产5%-16%,农产品Cd/Pb含量平均降低49%,从而实现降污-抑酸-固碳-增肥多重效益,成功解决了我国南方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地力退化协同改良的技术难题,连续三年(2021-2023)获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为实施区域耕地资源保护和质量提升,保障稻米等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